2014年12月1日

2014年12月:領受上帝的愛 盧堅仁願成為孩子的祝福 (人物專訪)

        在隔代教養家庭中生長,一直到婚後從事教育行業時,才真正體會到親情的力量。當最親近的家人陸續離世後,他從抗拒福音及聖詩到成為基督徒。最近一次歷經生命低潮後,他開始懂得從別人的悲痛中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從孩子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責任……

撰文/陳佳楓  照片提供/我的創意作文





劇情反應社會現實 彰顯教育力量


        時代變遷、家庭型態轉變,使得隔代教養問題普及化,而衍生許多新聞議題及來自各方的解套策略。但除了體力、價值觀、溺愛及親子疏離等問題,其實隔代教養也有許多溫馨感人的正面影響。

        曾有隔代教養下長大的孩子現身說法,因阿公阿嬤愛講古(聊往事),影響自己喜歡上歷史,一路成為歷史研究專才。日本作家島田洋七敘寫兒時投靠外婆的故事作品《佐賀的超級阿嬤》風潮蔓延全亞洲;電影《冏男孩》中的騙子一號與二號和資深演員梅芳飾演逗趣阿嬤深得觀眾的心。2014年首屆的華人福音微電影金鷹獎得主《爺爸》亦是真人真事的隔代教養題材……,戲劇反應社會現實,也顯示教育力量。

        生於「六年級世代」,現擁有文理及創意作文兩個自創教育品牌的盧堅仁主任,也是來自於隔代教養家庭。父親在服役前就與母親結婚,因年輕不甚成熟,母親無法適應夫家的生活,在他3歲時離開家庭,但對3歲以前的記憶很模糊,許多關於父母的事都是聽長輩聊起而拼凑的,也因此對上一代沒有所謂的怨懟。

希望的信息 在孤獨的閱讀時刻間流動


        退伍後的父親在外工作並另組家庭,自己跟著阿公阿嬤生活,阿嬤經常工作晚歸,童年的他幾乎是和爺爺渡過。早期的人情感表達較含蓄,也都相信打罵的立即性功效,他笑說:「小時候一犯錯就是被打,也算是被打大的吧?!」

        國中三年級畢業旅行時,爺爺病危,畢旅回家後爺爺已失去意識,家人提起,昏迷前的爺爺一直惦念著他,爺爺在他回來後不久就走了。「所有對爺爺的恨,都在那一刻消雲散,也是在那時他才明白,爺爺其實很愛自己」他感嘆說。長大後也很感念爺爺的教導,讓他沒誤入歧途。

        爺爺離開那年,奶奶到日本的姊妹家長住,留下國中三年級的他獨居,由住在鄰近的姑姑就近照顧,他回憶起兒少時期,都是在孤獨的狀態下長大,且沒有什麼娛樂,無聊時就看書,家裡沒有特別的信仰,無論福音、佛教書都看,他說:「也許在當時,書中的養分就在我身體裡流動著了吧?!」

        小時候沒有領略過父母的愛,每當節日時,老師要同學們寫卡片給爸爸媽媽,他都會覺得很難過,也因此長大後特別關懷弱勢兒,能體會來自特殊家庭孩子們的心情。

親近上帝 聽見饒恕


        從小在高雄居住、求學,退伍後因工作的關係搬到台南定居,並與同是高雄人的女友在台南重逢、結婚,因希望倆人的生活作息可以同步,遂與原本從事家教的妻子將事業擴展為補習班,兩人一起經營。

        「從小的生活環境,讓我告訴自己,這世界上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別人、當然也不能倚靠神。」妻子是長女,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倆人個性都很獨立,他說:「當時某種層面上是把自己當神,所以從沒想過要有什麼信仰」,太太教育孩子很有方法,而自己善於經營管理,倆人互補,獲得很多家長的信賴。

        後來,不菸不酒的妻子罹患惡性肝癌,隨著病情的惡化,性情有了極大的轉變,從原本沒有宗教信仰,到別人說什麼就信,為了病情開始求神問卜、修學佛法等。宗教裡的因果論讓她對於自己的遭遇更不能釋懷,而在她身邊的我們也無法真正體會她生病的心情。
    
        「在癌症末期時,她因藥物及瑪啡的影響,精神狀況很不穩定,兩人也數次產生衝突,關係一度很緊繃。最後的日子裡,她告訴安寧病房的護士,說自己最想接觸的宗教其實是基督教。

        「後來,她把所有人都趕走,用了僅存的意志及力氣和我談了四五個小時,把從認識到當下、20餘年來的感情做個總結,彷彿在道別。那一晚,我們之間很多結都打開了,那也是她最後清醒的一刻,三天後她就走了。

        「我一直記得她生前想接近上帝的遺願,但她離開後,有些朋友約我去教會,我仍舊婉拒,大概是以前遇到某些人傳福音的方式讓我有了不好的感受,當時我連聽到詩歌也很抗拒,心裡總想:「這些人怎麼連在家都聽這些呢?」他說。

因《聖經》得祝福 福音得釋放


        有次三位不算熟識的朋友邀約吃飯,不僅吃飯時為他祝福禱告,還送他一份禮物,內心著實感動,但心裡也只是想著有空也許可以試著去教會。那天他回家後拆開禮物,發現是本《聖經》。

        「她去世那段日子很難入睡,我就在睡前讀那本《聖經》,也想了解那位神到底是誰、到底在說什麼。某天我主動提起要去教會,在台南靈糧堂的那晚,我感動地潰堤。」

    「我記得那段時間教會正在傳達的議題是轉化、認罪、悔改等。當時我心想:如果我和她,在有生之年可以一起來教會、若從前就有機會和她一起認識神的話,也許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處理的更圓滿。」

愛要即時  不拘於形式


        後來他穩定的參加主日以及教會小組的聚會,渴慕學習神的真理,但是對於受洗這件事,卻有點猶豫。雖然自己已經打開心扉、完全接受真理,但是面對世俗的眼光、尤其是祭拜一事,一直困擾著他。他擔心別人誤以為他想省略對先祖以及前妻的祭拜儀式。

        當時有一位教會的姊妹借他一片CD,是周神助牧師傳講「祭祖」。大意是說,祭祖習俗起自於「丁蘭刻木」的故事,傳說丁蘭非常不孝,後因看見「羔羊跪乳」和「烏鴉反哺」的景象,後悔於自己未能及時行孝,用木頭雕刻父母的形象,供在家中堂上敬奉。

        周牧師以此鼓勵即時行孝及愛要即時,這些故事也提點他懷念不拘泥於表面形式。在那之前不久,他在聽講道時聽到的福音信息是,耶穌見到了彼得和安德烈兩位弟兄在海邊捕魚。耶穌對他們說:「放下一切跟隨我吧!我要使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於是,這兩位弟兄就放下一切跟隨耶穌,上帝要他離開本家,不要考慮太多……他說:「因這個念頭,我決定受洗成為基督徒」

本質非表面  教孩子看見事物意義 


        「妻子離世後我開始接觸基督教,在2013年底,我也與陪我上教會的姊妹結婚」,妳知道嗎?有一件巧合的事,他說:「她正好是崇明國中的國文老師,所以看見妳傳來《時兆月刊》8月號崇明國中棒球教練陳峰民的報導,感到很親切,也認真地閱讀。」我在他的言談間感覺到了神的作工,讓原本不熟悉平行線,開始有了交合點。

        聊及對作文事業有著雄心壯志的男子──一心想經營一個專業作文教學機構的他,與擔任國文老師的妻子一起討論相關的專業問題,也提供他許多寶貴意見。尤其「我不愛功利式的思考,也沒有太大野心,只在意事物的本質,希望可以落實教育的理念,給予正確的教養」他說。但要在現實和理想取得平衡不容易,2014年中旬想要在東區設立作文專業教室前,經歷過一段掙扎期,期間他自問,以高成本打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卻只提供單一科的作文教學值得嗎?在每一件細節裡的用心與付出,有多少家長會看到?

        正好當時社會對立、學運事件、國教政策混亂,自己對教育市場及從業人員的期待未及,並受到家長們投機心態與錯誤觀念和整個社會氛圍等衝擊,他萌念想放棄從事教育機構的經營。

        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在教育現場要客觀,別把課堂當作宣洩的場域。上課不是為了營造氣氛而講笑話,而是身為老師能有十足的準備,將課程內化後融於生活,能幽默地呈現課程的特色。

         「有時跟國中學生聊天,發現他們對於擔任志工,反應到的就是能累積點數、服務認證來作為升學時的籌碼,孩子們並未真正了解志工服務的本質及精神,而我在意的是教育的本質。」他希望孩子看見的是從事一件事情的原始意義,而不是表面的數值的追逐。

活出上帝 擁抱被了解的應許


        一段時間的沉澱,再回到教會,他回憶當時傳講的信息正好與職場相關,那讓他有所感慨,他心想,有些人在教會是個基督徒,自許對社會有崇高的使命,離開教會回到社會所表現的卻是不同,沒能活出上帝的精神來。

        因而聊到他最近閱讀傑夫(Jefferson Bethke)的《耶穌比宗教大》一書,他說當時23 歲的傑夫寫了首詩〈為何我討厭宗教卻熱愛耶穌〉,在YouTube上得到非常多人的共鳴,書籍上強調「你認識、追隨的是真實的耶穌,還是被發明出來的耶穌?拋下冷硬、乾枯的律法,擁抱真正被愛、被瞭解的應許。」

    那陣子除了聽講、閱讀的獲得外,他與友人吃飯敘舊時,也從他們過往或現在正在傷痛中的種種,甚至許多人被現實生活壓迫到沒了自我,反觀看到了自己所擁有的,應該感謝自己還有機會去實現理想。

常保喜樂  凡事謝恩恆切禱告  

   
         從別人的悲痛中看到自己擁有的幸福,學會知足;從別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責任,懂得付出。那段時間他反覆思量、禱告,決定再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抱怨、逃避面對。

        「有了信仰之後,更願意積極面對許多事」這是他看見自己的轉變。就像他特別喜歡且某日與友人分享林書豪之夜所傳講的故事時,他給朋友的留言:「我親愛的朋友們啊!懇請你們用心與時間,在夜深人靜時,聆聽林書豪的生命故事,無論你認不認識神。」
    
        在那影片中,林書豪引述了〈約書亞記〉1章9節:「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
    
        於是告訴自己:「上帝的恩典夠我用!」決定繼續在教育上用盡全力。神不是拯救我們離開,而是陪我走過困境,神是藉著這些困境,幫助我們「去除心中的偶像,要明白自我的價值,且與神更親密地連結,使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來敬拜神。再一次走過人生低潮的他,經常提醒自己「凡事謝恩」。

領受上帝安排  認真過好每一天就是永生

   
        國中時期爺爺食道癌去世、2002年時奶奶罹患大腸癌病逝, 2009年父親因肝硬化去世,後來不菸不酒的妻子也因肝癌去世,而後他因現任的妻子親近上帝,成為基督徒後,他曾萌生尋找母親的念想,也曾苦笑自問:「最親近的家人都不在了,上帝還留我在這個世界上幹嘛?」於是自許不能只是個會說,卻沒有實踐能力的人;也不能只遵從宗教的律法,卻沒真正活出上帝的形像。

        有人讓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人讓他活了下來、有人陪他走入教育行業、有人陪他經歷困境,雖然如他所說,最親近的家人都不在世界上了,但他仍是遇到有人陪他回到上帝的愛裡,並且一起走未來的人生路。對於過去的人生淡然一笑的盧主任說:「什麼是永生?對我來說,認真過好每一天就是永生。」


購買雜誌:http://ppt.cc/fGBVE

2014年12月時兆月刊  ( 家庭與健康國際中文版 )
時兆文化 www.stpa.org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痠痛Go Away 找出你的累積傷
人屆中年後,三、五好友相聚總免不了談健康,怎麼發現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全身常常這裡痠那裡痛、手腳麻痺等問題,起因在於「累積傷」,諸如電腦手、媽媽手、五十肩、網球肘等,也是因此而起,面對這些問題吃藥打針真能藥到病除嗎?

從搖籃作育生命 電影結出屬靈的果子
猶記得2011年在一個電影講座中,講者說:「魏導的《賽德克巴萊》完成後,真不知他該何去何從,除了選總統恐怕別無他路了」2014年,魏導以電影《KANO》的製片人身分出現。曾經一無所有的做著電影夢,耐心等候神的應許,禱告且不放棄希望,而今以生命拍攝的電影結出屬靈的果子,榮耀上帝。

胖卡Pan Car 職人微創業
全台瘋胖卡,2013年底開始狂爆微創業潮,資深車友大爆料,投入前,先瞭解目前胖卡的市況。輔導許多車友微創業的「愛麻麻」雞蛋糕胖卡鄧湘芬說:「沒有!」所有市場永遠都沒有飽和的問題,只有自己的專業度是否讓自己站穩腳步,做出別人無法撼動的地位。像是青鳥、PATO小頭等,一開始就規劃好自己的特色與品項,「讓人一想到胖卡就會先想到你,才不會被淘汰。」

06/健康的教會──克服教會發展的迷思(18)
14/時兆會客室──領受上帝的愛 盧堅仁願成為孩子的祝福
20/新聞大耳朵──全球關注議題
24/新聞大耳朵──2014兩岸三地成績單
26/新聞大耳朵──捐得樂意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my bible friend(中英對照)──牧羊人雅八(下)
36/黑夜中的明星──上帝的計畫 (下)
40/關鍵屬靈影響力──轉化,帶來積極的行動(上)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健康醫療──痠痛Go Away 找出你的累積傷
52/樂活人生──聖靈果子傳異象 注目‧台灣╳電影╳新風貌
58/樂活人生──胖卡Pan Car 職人微創業
64/生活法律──關於「租房」這檔事!!(上)
66/紙上讀書會──怪咖退散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

2014年12月:聖靈果子傳異象 注目‧台灣×電影×新風貌 (非營利事業)

好奇「果子電影」名稱的出處,
魏德聖說,希望電影如同果子般,
讓每個人都能採食且即食。
曾在電影夢裡漫長等待神的應許,
《海角七號》是他首度結成果子的電影,
而後他的努力將結成更多屬靈的果子,以榮耀神。

撰文:陳佳楓  
圖片提供:果子電影有限公司、台南市政府




促成好事的追逐  而非壞事累積


        繼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眾人引頸期盼的《KANO》終於在2014年2月上映,票房突破3億後,於9月又重新上映。藉著安可上映的機會,監製魏德聖找了120支棒球隊,預計從嘉義起跑繞台灣一圈,將接力的10顆球致贈給當年嘉農隊的二棒中外野手蘇正生老先生位於台南市東山區的紀念館。

        但因颱風而延宕,又遇及球隊們的賽期無法配合,期間他自問:「難道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我什麼事都不要做?」計畫因故取消。魏德聖遺憾地說:「希望未來還是有機會實現這個願望,畢竟要棒球員跑馬拉松很不容易,因棒球是爆發型運動。有此發想是為想向嘉農球員老前輩們致敬,也證明現代球員能有體魄及耐力,更希望活動效應能影響台灣,促成好事的追逐而非壞事的累積。

        馬拉松活動雖然取消,果子電影公司仍在9月27日返回台南東山舉辦露天播映會,開場時魏導感謝台南市長賴清德及賴美惠議長協助尋求播映資源,因這次在東山國小操場的露天放映比照電影院大螢幕的設備規格,並透過立體音響播映。電影播映的三個多小時,為了呈現最好的給觀眾,魏導不斷地在現場巡視播映狀態及音響效果,沒有坐下來休息過。

生命因態度得勝  因榮耀而得價值


        播映會中賴市長開心地說,東山不但有龍眼、橘子、咖啡、鴨頭等特產,還出人才。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因蘇正生而使得台南也能榮耀在其中,歷史意義重大,接下來電影到日本上映後,相信很多日本人也會因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的建造者八田與一的劇情而受感動。

        播映會中,導演馬志翔和飾演劇中蘇正生角色的陳勁宏也到場。演員出身的馬志翔,第一次執導,被問起與監製魏德聖之間的淵源,他引用《KANO》劇中近藤兵太郎教練通透的心胸、以及選人才不選人種的精神,比喻魏導選用他執導這部電影的原因,自己少棒經驗及求學生涯一直是體育生的關係,魏導認為他能詮釋劇中球員同儕間及與家庭間的情感。

        馬志翔說,電影本身沒那麼偉大,偉大的是前輩們所留下的事蹟,故事本身就是飽滿的,也因他們的永不放棄精神,才有機會拍成這部電影,電影帶給我們感動及前進的力量。電影從前製、拍攝、至觀眾的眼前呈現,算是一種完成,觀眾將對電影的感受傳遞出去,才使得永不放棄的精神得以流傳。

        我們朝著夢想前進,可能因挫折放棄,但學習前輩們的精神,就算是第二名,也因態度得勝生命,因榮耀而得價值。馬導還說,劇中所見的稻田場景都是在台南拍攝,臨演也都是當地人,就像劇中某位農夫,其實是個老師,教書之餘跑來串演,這些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小螺絲,讓他印象深刻。花三年的時間拍攝《KANO》,他說:「我們的熱情都在電影裡被看見。」

        馬導同時感謝蘇正生先生,在撰寫劇本時給了很多的資源,若沒有他,這部電影不會完成,但很遺憾老前輩於2008年底享壽97歲去世,沒能與大家一起看到這部電影。

台灣魂  直擊甲子園全壘打牆


        蘇正生的家人與攝影家女兒楊蘇翠茹出席東山播映會,受邀上台致詞。女兒說,以前父親常從東山鄉騎車50 多公里到嘉義看球賽或回校友會串門子後來搬到高雄讓女兒就近照顧,頂多在女兒陪伴下至附近散步。蘇老先生以前常看職棒,也受邀出席棒球活動,生前他曾說,時代在變,棒球技巧愈見精進,球速愈投愈快、打擊愈來愈強,但精神面的訓練是百年不變的。

        起初是嘉農網球員,被近藤教練發現他過人的臂力及速度,因而被網羅進棒球隊。當年的蘇正生除了在甲子園打中全壘打牆外,也從外野不經彈跳地直接回傳球至本壘,直入捕手的手套中,可見臂力之強。蘇正生後來轉任裁判、教練,在1961年回到東山區公所擔任建設科長。蘇正生還有一個兒子蘇昱彰精通武術,習過螳螂拳、迷蹤藝、輕功、地功、兵器等,也曾是日本漫畫虛構取材的人物,亦出版過許多書籍,父子倆人都是台南的國寶級大師。
    
        在劇中扮演蘇正生的陳勁宏,現就讀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永瀨先生在台灣拍攝《KANO》期間,利用業餘拍下劇組互動情景,攝影展出時有張他的照片代表著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但需要努力去實現。」陳勁宏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讓自己前進的動力,不管是夢想還是興趣。時間不等人的,把握當下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在東山播映會陳勁宏隨著電影公司來到蘇先生的故鄉,他在臉書上傳了一張合照說:「超可愛的婆婆就是蘇正生的女兒,見到她本人真的超開心的,不知道她看到我這個演他爸爸的人、出現在她面前時感覺是如何?她剛剛一直對我笑,我也對她一直笑,然後她就說要送我龍眼乾,是東山特產!」

寬闊的心胸  選人才不選人種


        魏導會萌念拍攝電影《KANO》,是因籌拍電影《賽德克巴萊》時,在史料中無意翻開台灣史上棒球的第一頁,發現嘉義農林球隊的歷史故事。1930年由日本八田與一設計的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啟用,水流過嘉南農田為土地注入活力,並增加水田15萬公頃,1931年踩在沃土上來自不同族群的選手們組成嘉義農林棒球隊,打破「冠軍旗跨不過濁水溪」的魔咒,創下打進甲子園的紀錄,同年,嘉義市象徵民主聖地的噴水池啟用……。

        所有的元素都跟土地結合,而電影不只是講述台灣土地上的故事,其實從《海角七號》至《KANO》,魏導要談的族群融合,他認為唯有瞭解,才能化解,明白不同族群的立場,看到時代和歷史造成的遺憾之後,當回到仇恨的原點,才有可能不再仇恨,只有族群問題處理得當,格局才會大,他說:「團結就是天下嘉農,不團結就是霧社事件。」猶如《KANO》劇中球員的2個漢人、4個原住民 (高砂族) 、3個日本人組合,在當時那個年代,要集合這三個族群的人非常難,管理人的心胸、格局和態度決定一切,近藤教練就是看到漢人的強打、原住民擅跑、日本人的防守力量等特點,而得「天下嘉農」之美名。

祝福與恩典  堅定領受


        魏導的電影作品除了在地元素、族群問題,基督教的信仰也表現在魏導的作品裡,父親是教會長老、台南永康長老教會會友、第三代基督徒、從小在教會成長,也曾經懷疑,但回歸後的他,更是堅定地領受神更大的祝福和恩典。他曾說,在事業不順利時,神一直托住他,透過很多人給他幫助,讓他堅信自己信靠是獨一無二的神。常被問起影響自己最深的一句話,他說:「上帝説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是創始者,也提醒自己要謙卑。

        當被問題如何踏入電影這行,他回答,是因當兵時遇見一位同袍,每天講電影,並且帶他去MTV包廂看了電影《四海兄弟》開始對電影世界產生浪漫的感覺。辛苦忍耐了二年才入行,卻幻滅於拍片環境,他用粗魯來形容,完全不是自己所想的那般浪漫,最為著名的是魏導在楊德昌導演身邊工作的點滴,他說,跟了楊德昌一部戲,卻看見電影真正的執行面,雖然與當時的浪漫想像完全不同,他卻勇於描繪願景,堅定完成理想。他說:「一個好的導演要創造環境,再讓環境創造角色,而非創造角色,卻讓它與環境分離。」

電影夢裡  等候神的應許    

    
        在台灣國片一片低迷時,魏導的電影《海角七號》創造了五億多票房,許多人以《海角七號》為魏導的第一部電影,但其實早在1999年,魏導就曾執導一部電影《七月天》。多年後,台灣知名的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曾在影評中提過,香港評審方盈曾肯定《七月天》,並贊許當時的金枝演社首席男伶吳朋奉及劇場奇才陳明才在電影裡的演出。

        《七月天》的引言上寫著:我們不需要過度用力、只要繼續活著、繼續抱怨與繼續相信。這部短片也在2014年進行數位重檢,並於in微創影像創作媒合網的大師講堂中大師短片電影院供線上觀賞。
       
        猶記得2011年在一個電影講座中,講者說:「魏導的《賽德克巴萊》完成後,真不知他該何去何從,除了選總統恐怕別無它路了」2014年,魏導以電影《KANO》的製片人身分出現。曾經一無所有的作著電影夢,耐心等候神的應許,禱告且不放棄希望,而今以生命拍攝的電影結出屬靈的果子,用以榮耀上帝。

東山,這個小鎮

台南市東山區,北臨白河區,東鄰嘉義縣大埔鄉,西鄰新營區及後壁區,灌溉水源來自嘉南大圳及白河水庫,農作物有水稻、甘蔗、洋香瓜、椪柑、柳丁、龍眼、咖啡、荔枝、芒果等,近年大量生產火龍果。

●冠軍麵包師父吳寶春的酒釀桂圓麵包也是採用東山區古法煙燻的龍眼乾、混合紅酒、核桃及老麵製作而成
●咖啡文化館由早期日式碾米廠改造而成,現由東山農會經營。
●東山休息站號稱全東南亞最大休息站
●東山175公路,被稱之為咖啡公路,路邊兩側山坡種植了許多咖啡樹,公路旁咖啡館、特色餐館中的咖啡料理吸引許多遊客前往品嘗。


購買雜誌:http://ppt.cc/fGBVE



2014年12月時兆月刊  ( 家庭與健康國際中文版 )
時兆文化 www.stpa.org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痠痛Go Away 找出你的累積傷
人屆中年後,三、五好友相聚總免不了談健康,怎麼發現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全身常常這裡痠那裡痛、手腳麻痺等問題,起因在於「累積傷」,諸如電腦手、媽媽手、五十肩、網球肘等,也是因此而起,面對這些問題吃藥打針真能藥到病除嗎?

從搖籃作育生命 電影結出屬靈的果子
猶記得2011年在一個電影講座中,講者說:「魏導的《賽德克巴萊》完成後,真不知他該何去何從,除了選總統恐怕別無他路了」2014年,魏導以電影《KANO》的製片人身分出現。曾經一無所有的做著電影夢,耐心等候神的應許,禱告且不放棄希望,而今以生命拍攝的電影結出屬靈的果子,榮耀上帝。

胖卡Pan Car 職人微創業
全台瘋胖卡,2013年底開始狂爆微創業潮,資深車友大爆料,投入前,先瞭解目前胖卡的市況。輔導許多車友微創業的「愛麻麻」雞蛋糕胖卡鄧湘芬說:「沒有!」所有市場永遠都沒有飽和的問題,只有自己的專業度是否讓自己站穩腳步,做出別人無法撼動的地位。像是青鳥、PATO小頭等,一開始就規劃好自己的特色與品項,「讓人一想到胖卡就會先想到你,才不會被淘汰。」

06/健康的教會──克服教會發展的迷思(18)
14/時兆會客室──領受上帝的愛 盧堅仁願成為孩子的祝福
20/新聞大耳朵──全球關注議題
24/新聞大耳朵──2014兩岸三地成績單
26/新聞大耳朵──捐得樂意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my bible friend(中英對照)──牧羊人雅八(下)
36/黑夜中的明星──上帝的計畫 (下)
40/關鍵屬靈影響力──轉化,帶來積極的行動(上)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健康醫療──痠痛Go Away 找出你的累積傷
52/樂活人生──聖靈果子傳異象 注目‧台灣╳電影╳新風貌
58/樂活人生──胖卡Pan Car 職人微創業
64/生活法律──關於「租房」這檔事!!(上)
66/紙上讀書會──怪咖退散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

2014年10月1日

2014年10月:撒播故事の種子 兒童紙芝居困境中萌芽(非營利事業)

源於早期日本街頭文化表演藝術概念
紙芝居兒童劇團從自發性演出到各方邀約不斷
故事的種子已在每個聽過故事的孩子心中悄然發芽。

撰稿、攝影:陳佳楓    照片提供:陳晉卿



流動舞台  藉故事傳達幸福


        最初因學校開設說故事課程,而將日本紙芝居的精神與概念導入,從社團模式到2010年「紙芝居兒童劇團」的成立,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陳晉卿老師,帶領故事姊姊行腳全台,短短4年進行4百多場演出。

    被大家公認為故事列車長的陳老師,在女兒眼裡也是一個帶給別人幸福與快樂的故事家,會創作故事也很會說故事,他創作的故事中通常反映著當代社會議題,他說,其實在童年時期長輩就在身上撒下了故事種子。他引述《愛麗絲夢遊記》的作者Lewis Carroll:「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聽故事是一種受禮的行為。」將早期日本紙芝居街頭的藝術演出形式,加入教育功能,帶入學校、教室、社區,今已在台灣各地撒播的種子悄然萌芽。

穿越時空  紙芝居台灣再現

    
        初秋在穿越日治時代與民國時空的重要地標「嘉義北回太陽館」,對面巷子裡北回國小,陳老師正與小學老師及故事媽媽們分享紙芝居的由來及故事,他說故事時的專業表現,讓人有種回到早期中央電台廣播劇的錯覺。

「叩叩叩!拍子木(柝)的敲打聲起……『カーミシバーイ』(故事要開始囉!)

        老爺爺掀開裹蓋在腳踏車上的木箱的帆布,拿出故事圖卡為孩子說故事,孩子們邊吃著老奶奶準備的糖果,故事聽得入迷……。後來,電視機出現了,聽故事的孩子們少了……陳老師在研習課上講述《紙戲人》的故事,正是以日本紙芝居為故事背景的一本圖畫書。開頭所提的「柝」是日本傳統演出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由一粗一細的木條構成,粗的以手握,細的木條是用來敲打,用來吸引孩子聚集聽故事、買糖果。

        約於1929年從無聲電影進入到有聲電影時代,那些為無聲電影解說故事情節的辯士們紛紛失業,於是轉以說故事賣糖果的方式維生,這推著腳踏車、載著流動的舞台到處說故事的方式,成功吸引孩子們來買糖果。日文裡「芝」也是草地、「居」是坐,因日本的寺廟神社經常有表演活動,觀眾坐在草地上看表演,久而久之「芝居」這個詞就演變戲劇之意。

        紙芝居因時地制宜的流動舞台特性,故事創作者與詮釋者賦予舞台的流動,成功地讓說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有著互為主體的關係。中國的京劇演員孫毓敏曾在《舞臺的流動和流動的舞臺》一文中提及,「舞台的流動」是指表演者在演出時的喜怒哀樂、故事中的時空轉換及悲歡離合。

        「流動的舞台」是指可以移動到各地去展現的表演平台,這樣的模式也為演員 (故事詮釋者) 帶來莫大的生命閱歷。在全盛時期,日本約有5萬個紙芝居賣藝人,隨著日本經濟衰退,紙芝居的演出在街頭逐漸消失,雖然已沒落,但日本已將這項富有文化意涵的活動收藏於圖書館與博物館,京都的漫畫博物館中設置有紙芝居演出場地,目前日本有相關協會和學會,幼稚園和圖書館也延續紙芝居的演出精神為孩子演出。  

打開門  跟著故事移動

    
        紙芝居的木箱製的舞台可放置故事圖卡,面對觀眾的前窗口是螢幕,後窗口方便演說者參考第一幅圖的腳本和演出要訣,門板就等同於舞台的布幕,說故事的人打開上面的橫門,觀眾看到故事名稱,接著才開啟左、右門,逐漸呈現圖卡的完整畫面,打開三個小門後戲台形成有美麗曲線的外觀,演說者利用控制得宜的節奏感營造故事氣氛。

        故事大約是由數張到十數張圖卡構成,演出者從第一張開始說故事,說完從旁邊抽卡,轉放到最後一張。陳老師說,紙芝居和繪本一樣,都是藉由圖畫來演說故事,但與繪本的區別在於,繪本一翻頁,畫面便被中斷。

        紙芝居的拉卡方式,如同捲軸,是隨著圖卡的移動跟著故事前進,類似攝影的交錯、伸縮、橫搖、錯位的概念,讓拉卡的動作像攝影鏡頭般切換。紙芝居的說故事者常是一人分飾多角,相同的圖卡到了不同的說故事者身上,加點創意、控制得宜的講敘速度、拉卡的時間點、聲調以及與觀眾互動,經常會使故事有意外的魅力,所以演出者的臨場表現是影響紙芝居演出的原因之一。好的腳本及合宜的圖畫設計也是紙芝居的靈魂,其圖畫設計適合以勾線填色的畫法,明亮的用色、因較少有與文字呈現的編排設計,故每一個畫面都是完整的構圖。

文創加值   故事列車夢想啟程

    
        2010年,陳老師舉辦第一場紙之居說故事大賽,同年10月,紙芝居兒童劇團成立,當時連印製文宣的印刷費用都沒有,更別說環島演出的籌碼。於是陳老師在校慶中加入創意,首辦售票故事演出,也為了幫故事姊姊籌措環島旅費,寫了12頁篇幅的故事《背著蝸牛殼的毛毛蟲》,加入創意製成方便收藏的小月曆,化身業務尋求贊助廣告商,有趣的是,恰巧有一間賣鳳爪的店家願意贊助,而故事中有一個橋段的圖像呈現恰是半空中一隻大爪子踩落,讓人看了會心一笑。於是2011年紙芝居開始自發性地全台巡迴演出21天43場,直至2014年累計演出4百多場,也由自發至各方邀約不斷。
   
         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的陳老師原本就喜愛繪本,後來有機會修習紙芝居課程,進而喜愛紙芝居的表演方式。將其引進自己任教的幼保系課程教學中,而說故事被定位為幼兒教育的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是在學期結束前至學校或幼兒園演說故事,同時也是職能訓練的一環。

最近的祝福  帶著故事到遠方  


        他希望紙芝居不單屬於學校或系上,能是個屬於這塊土地上所有孩子們的劇團,為孩子說故事,就好像在散播幸福的種子一樣,他曾說:「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我們不知道種子何時會發芽?」而今在苦心經營、綠芽嫩葉悄然綻放、兒童紙芝居即將春暖花開之時,他卻感傷地說:「紙芝居的演出結束後,會播放很多人耳熟能詳張懸的歌曲〈寶貝〉進行帶動唱『我的寶貝!寶貝!給你一點甜甜,讓你今夜都好眠……』進行演出那麼多場,至今聽到這首歌仍感動。」但每當自己帶著紙芝居到更遠的地方說故事給更多人聽時,卻是離自己的寶貝最遠的時候。

        除了紙芝居的故事演出,陳老師這幾年也主辦過不少相關研習、比賽、夏令營,許多媒體邀訪,也於2014年10月25日將再於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幼藝村菲姆力故事屋舉辦「紙芝居故事創作與表演競賽」。短期的期望是紙芝居能夠普及化,廣範地運用於幼兒教育裡。紙芝居是有文化的,而陳老師在近年推動紙芝居的相關活動,同時加上許多創意,名符其實的文化創意。

扎實耕耘  孩子們的專屬劇團    


        陳老師委託台灣師父製作紙芝居舞台,帶領學生在學校附近周遭的小學說故事,有感於城鄉差距,他說:「似乎離開城市,孩子就沒有機會聽故事,也缺少有人帶領他們閱讀。」紙芝居對台灣而言是種新奇的演出方式,可以吸引眾人好奇的目光,他希望藉由這樣的課程設計,讓未來能有更多有能力說故事的人為各地區、尤其是鄉下的孩子說故事,讓他們能和都市的孩子一樣,享有同等的資源。在故事內容的部分,因年幼的孩子專注時間不長,而紙芝居可長可短的故事呈現方式,正可因應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做調整。

        不僅在於紙芝居的推廣及說故事人才的培養,富有社會關懷之心、對教育與親子經營別有一番見解的陳老師某日曾在臉書上說:「不會,應主動去學。學不會,再主動去問。不要自己不學就光問。」不僅提醒自己的學生,也同時反映現今社會逃避與責任感不足的人們心態,他同時也認為,是商品才需要急急徨徨地找特色,辦教育只要扎扎實實地默默耕耘。從事故事創作、藉故事送幸福、培植故事人才、推動紙芝居相關活動,讓紙芝居從荒地中開花的陳老師說:「機動便利的紙芝居會持續在各地演出。只有持續地向前,才可能發掘更寬闊的視野,更壯麗的風光,旅程仍待繼續,我們的故事未完……」。

購買雜誌:http://ppt.cc/fGBVE


2014年10月時兆月刊  ( 家庭與健康國際中文版 )
時兆文化 www.stpa.org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

遠離大近視=休息+遠距+多運動
台灣國小學童近視比例已經超過48%,小六學童近視比率甚至近六成五,也就是每3人就有2人近視。視力問題已經不容小覷,尤其是愈小近視、造成未來高度近視的機率愈高,其罹患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機率也相對增加。這幾年,近視人數屢屢高升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佔據我們生活愈來愈多的3C產品。

撒播故事的種子
源於早期日本街頭文化表演藝術概念,2010年陳晉卿老師創立的「紙芝居兒童劇團」,加入教育功能,走入社區與校園。在經費拮据的狀態下,帶著故事姊姊行腳全台演出400多場。從自發性演出到各方邀約不斷,故事的種子已在每個聽過故事的孩子心中悄然發芽。

從心出發的八煙聚落
八煙,這個因魚路古道(金包里至八芝蘭)而誕生的小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陽金公路的開闢帶來發展,但很快也帶走村裡的年輕人。這個曾經只有被泡湯客過門不入的小農村,在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的協助,在不影響原有生活形態下,成功打造出人與自然共存的典範,更吸引不少都市人利用假日前來學習。

06/健康的教會──克服教會發展的迷思(16)
12/特別報導──賣古物只為資助藏族的女生──唐青
19/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0/新聞大耳朵──蘇獨公投啟動改變列車
22/新聞大耳朵──冰桶挑戰的真義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my bible friend(中英對照)──上帝洗淨大地(下)
30/黑夜中的明星──兩種身分 (下)
36/關鍵屬靈影響力──轉化,帶來積極的行動(上)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健康醫療──遠離大近視=休息+遠距+多運動
50/樂活人生──撒播故事の種子 兒童紙芝居困境中萌芽
62/生活法律──我要去國外旅行(上)─讀懂旅遊契約
64/紙上讀書會──你所未解的上帝奧祕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

2014年9月1日

2014年09月:愛上菜 餐桌文化下的幸福對話(非營利事業)

    不只是共餐的時刻,其實許多電影、文學作品及心理探討中都提及,「吃」與「食物」和「愛」有著很緊密的連結,期盼餐桌文化工程為你我帶來更多生活的幸福感。


撰稿:陳佳楓  圖片提供:台灣國際幸福家庭協會、時兆文化



愛的連結力

作家筆下的共食記憶


        現代人為了創造幸福而努力,反在忙碌生活中迷失方向,為此,台灣國際幸福家庭協會到各處推廣「餐桌文化工程」,期望讓更多人在快速的腳步中歇息,感受家庭的幸福力量。

        以推廣「餐桌文化」,促進「親情的家」與「校園的家」得以幸福和樂,鼓勵家人共餐以藉機培養親密關係。其實不僅是共餐時相處的珍貴時刻,食物本身也與愛產生許多連結,不在於食物有多昂貴,而在於與誰一起以及投注在食物中滿滿的愛。

        心理學家鄧惠文醫師也曾在電視節目中提到愛與吃之間的關聯,她說,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是由各種成分的組成,食物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會產生一種記憶。尤其在童年或者跟特別的人在一起時,你身體對於這些食物會吸納情感進去,而當吃到熟悉的食物時,你會跟母愛、家鄉連結,它會讓你提升血糖,有飽足感後就產生安全感了。

        人類本能會把喜怒哀樂、安全感和一些本質上的需求跟吃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管時代再怎麼演變,這些與本能結合的食物們一定會存在,這些存在的東西共通的元素,它讓人們從食物裡面去尋找自己忘記的事情。

        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擅長以淡然的筆觸探討深沉的人生議題,在《食記百味》這本書裡有1百多篇的散文雜記,內容著重在她與兒子2歲半到6歲間的共食的美好回憶,不僅是本食記,也烹煮出美味的親情。

         作家韓良憶曾說:「有些文章在寫食物的身世、烹飪的心得與食的樂趣,有些則講到和飲食相關的人事,特別是我的親人與記憶中的往事。」飲食文學建立在對印象深刻或富含意義的一場與食物的邂逅上,有時在故事背後更隱含著鄉愁,如作家蔡珠兒在作品中分享生活經驗,從食材、下廚到親友間的情感交流,使得作品更為厚實。

幸福渲染力

電影裡的食物與詩意

    
        而希冀透過餐桌經驗建立家人對家的認同,培育「幸福家庭力」的溫床,以及營造「同儕共餐」、「師生餐會」的環境與獎勵機制,用以幫助學生發展健康自我形象,台灣國際幸福家庭協會在2014年除了啟動「校園餐桌文化幸福對話坊」,也舉辦了「校園幸福家庭力微電影」比賽,參賽影片中來自各學校的學生展現創意,後選出15部得獎作品。藉電影述說「校園的家」與「親情的家」所發生的故事。

        如《與你友約》中述說著校園裡聽障同學不小心把重要的日記本弄丟後,與撿走日記的同學經過一連串關懷、相識、接納、說聽、盟約、衝突、情緒等校園故事。《髮HAIR》則是從長輩的白髮及味蕾的失靈來提醒,藉此拉攏一家人之間的感情。《被遺忘的食光》則是講述忙碌的家人們,在某天餐桌共餐上把話都說出來,也因此才化解誤會。《小祐與爸爸的爭執》中的小祐原本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上高中後終於加入了夢寐以求的社團,但課業與社團沒辦法兩頭兼顧,成績下滑的小祐跟爸爸起了爭執,發生一連串的故事。《我就是為你留下來的》述說新住民子女在青少年時期,面對母親國籍的自卑感,在母親面對家庭暴力發生意外後,終於體會母愛的偉大。《說出不的老味道》則是以熱騰騰的一碗麵,來溫習媽媽的愛,當女兒工作遇到瓶頸,回到了老家,母親端上的麵,給了女兒最溫暖的力量打氣,表達出台灣人不善用言語的愛,卻讓溫暖在心底。

        其實從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及《飲食男女》中,就探討過許多華人家庭倫理及關係之間的事,也處理了親情及愛情等微妙的感情,說明著吃飯這件稀鬆平常的事,卻被賦予著非凡的意義。
德國電影《紅酒燉香雞》也描述一個懷才不遇的編劇亨利,原本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意外闖進一位自稱是他女兒的八歲女孩,女孩煎蛋差點釀成火災,以亨利以充滿酒味的拿手菜招待女孩,引來一連串意外的親情喜劇。

        西方的電影經常將吃與愛連結,講述大多數人會藉由吃,而產生愛的感受,譬如失戀後陪好友抱一桶冰淇淋大吃、猛吃巧克力或一群人陪伴失戀的人大吃。 

        2013年上映的台灣暢銷電影《總舖師》,以食物料理帶出許多情感連結,如夏于喬飾演的女主角詹小婉,與廚師父親間的感情,在料理比賽時最重要的時刻靠著父親給的力量度過難關。料理醫師葉如海的番茄炒蛋帶出他記憶裡對母親的思念。傳說只要吃過憨人師煮的菜,就會明白人生的道理。年輕時的月霞帶給情人的愛心炒米粉,及年老的月霞與老紳士為了結婚紀念日尋找回憶裡傳統菜色的情感……。

        這些電影中食物與情感的連結,充滿詩意,也是現今社會的寫照。而公共電視台有一個《誰來晚餐的節目》就是一個關於飲食與家庭生活的節目,它藉由一位讓人驚喜的訪客到訪,以及一頓家常餐點,分享精采的生活與生命故事。三立電視台的《含笑食堂》亦也是透過食物與共食巧妙地處理各種不同的關係……。

創造幸福力 

回應台灣家庭危機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目前離婚率為亞洲首位,平均每天有159對夫妻離婚;而20到49歲未婚女姓占40%,男姓50%,每2個人就有1個人未婚;產婦高齡化、老年化、少子化問題嚴重;婚姻失調、婚暴、施虐、兒童不正常發展、父母因工作忙碌疏於職責、年墮胎達30-40萬人次,憂鬱症、自殺率增加等問題,讓高俊明牧師以促進「台灣幸福力」為主,與理事長卓良珍及秘書長張坤池一同走訪校園推動「餐桌文化、幸福對話」之幸福家庭力工,並邀請具影響力之人士一同分享見證。
其台灣國際幸福家庭協會所推展之幸福家庭力Family Strengths,餐桌文化工程內涵又簡稱為TABLE

TABLE 
溝通分享 T ─ Talk for togetherness:在餐桌上的談話凝聚情感、堅固關係。
接納肯定 A ─ Accept for affirmation:接納彼此,肯定與滋潤身心靈及關係。
關係立基 B ─ Build for blessing彼此的支持與激勵成為源源不絕的祝福。    
互相傾聽 L ─ Listen for love彼此為「愛」與「關懷」傾聽。                    
喜樂榜樣 E ─ Enjoy for example餐桌歡樂情景成為代代相傳之榜樣。

藉九大元素
呼應心理社會階段


        高牧師認為,餐桌是家人關係生命成長的平台,家帶領著我們思索人生課題,讓生命變得有意義,也是我們的故事開始的地方,更是年輕人延續故事的地方。而「幸福家庭」是可以透過學習而來的。協會並提出引用艾力克森(E.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階段、配合「幸福家庭力」的九大元素,國小為自我肯定期、國中為自我認定期,為發展溝通、接納、家庭價值為主要元素。高中及大學為親密期,以衝突、情緒、親密為元素。成年人則以生產繁衍為主,相愛盟約為元素。老年期則是整合期,以發展寬容關愛及願景為主要元素。

出家庭力  

吃出幸福記憶


被喻為台灣的爸爸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給台灣人的印象是夫妻鶼鰈情深,在他2013年出版的《為主作見證: 李登輝的信仰告白》一書中,也見證了曾文惠對李前總統無怨無悔的陪伴,高齡90多歲的李前總統在出席嘉義場的座談當中,談到自己的家庭,他說推展餐桌文化看似簡單,但對於各自忙碌的人們來說,要一起吃飯實在困難。退休後,他開始能實踐高牧師推行的「餐桌文化」。
    
        「像我們家只有4個人,但要聚在一起吃飯卻不容易,媳婦和孫子工作忙碌都8-9點才回來,而早早就吃飯的我,後來為了等大家一起吃飯,而改成8點才吃晚餐。
    
        但自從一起吃飯之後,他與家開始有機會在餐桌上分享自己所經歷的事,透過分享,也漸能理解彼此當下所遇之困難。他覺得餐桌文化是家庭的精神,一個家庭應該是要有向心力的,家人間能互相了解,可以彼此感受、回應、分享,才能培養親密的關係。
   
        而同樣也出席多場活動的李遠哲則分享他初到美國留學時,老師請他到家中吃飯,老師竟在餐桌上,與5歲大的小孩分析旅程中的路線及分景,他在美式教育中見識到尊重小孩的文化,而影響了自己,也經常邀請學生到家裡用餐,促進師生感情。台南市長賴清德責說,透過餐桌文化推廣,共餐時能讓家裡成員的感受、反應和細微的變化,家人應要經常利用假日一起吃飯,培養親密關係。

台灣國際幸福家庭協會
Happy Home Alliance in Taiwan
榮譽理事長:高俊明牧師
理事長:卓良珍醫師
地址:10455中山區台北市松江路22號8樓-2

主要聯絡人 秘書長:張坤池 
電話:02-2536-1952  091-754-6889
信箱:thma1122@yahoo.com.tw


購買雜誌:http://ppt.cc/fGBVE



2014年9月時兆月刊  ( 家庭與健康國際中文版 )
時兆文化 www.stpa.org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Voyages in Joyful Reading

成功七訣 俄羅斯商業領袖教我成功之道
在俄羅斯一些最成功的商業領袖,他們既非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信徒,甚至一些人也不是基督徒。然而我卻逐漸發現,可能他們沒有意識到,其實成功的最大祕密全都來自《聖經》。


攝護腺癌新療法
攝護腺癌為多數老年男性面對的共同問題,在過去,癌細胞轉移且化療無效後的束手無策,但現在卻有了更多的新選擇。

"愛"上菜──餐桌文化下的幸福對話
不只是共餐的時刻,其實許多電影、文學作品及心理探討中都提及,「吃」與「食物」和「愛」有著很緊密的連結,期盼餐桌文化工程為你我帶來更多生活中的幸福感。


行動夢想家 露營車帶動旅遊新風潮
隨著旅遊型態越來越豐富,不論國外或國內,旅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團體遊覽,越來越多個性化的旅遊方式吸引著不同的玩家族群。例如前一陣子很風行的自行車環島,以及很多人喜歡的馬拉松極限旅行,而最近從美國流行到台灣的「露營車旅行」,正在許多喜愛野外活動的玩家中迅速崛起!

06/健康的教會──克服教會發展的迷思(15)
12/特別報導──海上悅讀新體驗 望道號首訪台灣!!
16/時兆會客室──成功七訣 俄羅斯商業領袖教我成功之道
22/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4/新聞大耳朵──伊斯蘭國的爭戰與影響
26/新聞大耳朵──貪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my bible friend(中英對照)──上帝洗淨大地(上)
34/黑夜中的明星──兩種身分
38/屬靈補給站──失望與希望
42/關鍵屬靈影響力──洞察,帶來經驗的突破(下)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健康醫療──攝護腺癌新療法
52/樂活人生──“愛”上菜─餐桌文化下的幸福對話 台灣國際幸福家庭協會
58/樂活人生──行動夢幻家 露營車帶動旅遊新風潮
64/生活法律──否認親子關係訴訟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

2014年8月1日

2014年08月:失敗逆襲 陳峰民沉潛得勝的棒球人生 (人物專訪)

        沉潛砥礪走出棒球生涯一路精彩的陳峰民,在高中時期受洗,當生命遭遇風暴之時,倚靠上帝,為事實而戰。提前離場的他,卻意外發現自己獲得全心扮演好父親角色的機會。他引述日本棒球員野村克也「棒球是種失敗的運動」之論調,但球賽過程卻教人得著勝利的生命


撰文:陳佳楓
照片提供:郭佑民、Michelle Chen


順從旨意 柔軟之姿迎抗生命風暴


    身著2014年上映的棒球電影《KANO》T恤,有別於以往在球場上的嚴肅神情,誠懇、耿直、帶點腼腆笑容的陳峰民,出現在台南市東區的星巴克,經過2010至2012年風暴洗鍊後的他,談話中更流露對生命柔軟的寬容。


    現任崇明國中棒球隊總教練,短短三年,帶著這支新崛起的球隊闖出好成績。球隊甫成立時經費很拮据,經常得借球場打球,球棒也得是一支支慢慢購入。在聚各方之力及他們努力之下,2014年5月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球場。他說,崇明國中在最低潮時給予他重新找回生命價值的機會,除了感謝親友的鼓勵,也感念於陳耀明校長、體育組及球員家長們的打氣與支持。

        曾與葉君璋及高志綱並列台灣三大捕手,多次提名為台灣大聯盟與中華職棒最佳十人獎,並於2006年獲得金手套捕手獎,陳峰民有多次令球迷印象深刻的安打與全壘打輝煌記錄。2007年秋季,以6分打點打破隊史單場最多得點紀錄,因而獲得MVP(最有價值球員),也在2009年擊出個人職棒生涯第1百支二壘安打。

        曾有球評說他是個謹慎的補手,而家人覺得自我要求甚高的他常給自己壓力,他笑稱自己是個看到前方有障礙物,也不會因畏懼困難而逃避去選擇輕鬆路走的人,而是非得要跨越它不可。經歷,才能學會;逃避,問題仍會存在生命裡」是他的人生信念。

沉潛砥礪 職棒鐵捕走出一路精彩


    回顧他的職棒生涯,表面看來一路順遂,但姊姊Michelle說:「他雖當選國手,主戰補手,但其實下了許多苦功是不為人知的。若球場上表現得不好,比賽結束他又默默去練特打,經常是2-3百顆球這麼練習……」。不菸不酒的他嚴厲自我要求,碰到愛喝愛睹的同事,許多人會是冷眼笑看,而他卻會跑去規勸,也因而容易得罪人,如果曾面對面與他談話,就能感受到他的剛正不阿。
    
    從少棒、青棒、大聯盟至職棒,他球涯順遂並非僥倖,而是苦練。回憶童年,只是因參加棒球隊可以不必每節進教室上課,因而一頭栽進了棒球生涯。後來因搬家路遙,家人曾探詢他是否放棄,堅持繼續打球的他,練完球搭公車回家,常因為太累,經常驚醒時發覺已經過了好多站,才又借錢搭車回家,後來索性自己騎4-50分鐘車程的腳踏車去練球。當年可選擇繼續求學,他因想把握難得的時機,在美和中學畢業後即加入職棒,1996年直至2009年底,是他職棒生涯最輝煌的時期。

倚靠上帝 為事實打那美好的戰


        球員的養成實之不易,尤以全副武裝的捕手最為辛苦,也是守備練習中最吃重的角色。但因對棒球的熱愛,憑著苦練與意志力走出一路風光,家人也引以為傲。Michelle憶及有次峰民跟家人說,能夠把興趣當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卻能不愁吃穿,自覺幸運也充滿感謝。
    不料在他的第1百支安打劃破天空之後,突來一場暴風雨。2010年在隊友參與假球事件中,檢方憑著他人供詞中幾句不確實的話語,起訴陳峰民,他深刻描述當時經歷台灣司法的黑幕,且知道為了證明清白將得面臨長久且巨大的辛苦抗戰。
    
        2011年03月司法終於還他清白高等法院宣判無罪定讞,但這次事件不僅重創他的職棒生涯,也造成家庭傷害,媽媽從那時期開始必須吃助眠藥入睡,而產生了藥物依賴,也幸而峰民的妻子當時有機會重回職場,這個家才不至於崩塌,他說:「說出來不怕被笑,當時無法接受這重大的變故,有時深夜醒來痛哭,幸而有妻子的支持與體諒」而姊姊Michelle:「即使是身為家人,當時也無力給予實質上的幫助,只能為他代禱。」
    
        那段時間他封閉自己、足不出戶,後來在台灣教會公報社任職的Michelle鼓勵他到書店打工,並告訴他;「教會的弟兄姊妹都了解他的為人,在那裡不至於有傷害。」他說,擔任球員時,生活起居、洗衣至準備球具都有專人照料,而打工時卻要掃廁所、拖地、搬書……。當時的他才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不只會打球,還能做很多事。那段日子因在書店遇到一些為他加油打氣的人,讓他逐漸卸下心中的負擔返回人群。

經歷水火 他必領你至豐饒之地


        儘管許多人為陳峰民抱不平,也指責司法濫訴,因而使司改會介入協助證明陳峰民的清白,但他仍無法重回職棒。他處在「大家相信他,但避免麻煩仍不敢任用他」的狀態。
    
        無論如何都要抗告到底,只因棒球是他的最愛,他尊重每一場比賽,始終如一。直至現在,他說:「在能力範圍內,只要是能改善棒球環境,我都願意去做。而即便知道棒球的生態環境不好,也從沒放棄,只因對棒球的熱愛。」
   
        長達二年多的煎熬,Michelle引述詩篇66:12:你使我們經歷洪水與烈火,但現在把我們安置在穩妥(豐饒)地方。她說:「每次我都用段經文來安慰自己與家人,並相信峰民的經歷有上帝的旨意。」
    
        母親蔡珠娥是虔誠的基督徒,而峰民則是在高中時覺得自己應該有信仰而受洗。因著信仰,領他經歷各階段難關。他憶及在2006年亞運初選未被提名,有天母親對峰民:「你得要好好準備,以因應亞運可能上場。」峰民很是納悶,後來的正式名單中,他真的被提名了。他問及母親,是因某天在禱告時,來自上帝的聲音。而姊姊Michelle也是在經歷人生關卡之時,母親跟她說:「人還是得有個信仰,祂會帶妳渡過人無法獨自跨越的難關。」於是開始跟著媽媽去教會,因而任職於公報社。

離開球場  全心當個好父親


        他曾假想自己若沒有2個可愛的孩子,也許不會那麼快走出這人生幽谷。沉潛之後,那些傷痛已然內化為生命的養分。他說,有時候想,若沒發生這些事,也許他會失去當個好父親的機會吧?!雖然還是期待能重回職棒,接續他在球員生涯寫下的美好詩篇,那對他來說才是真正還以他公道,也才能為球員生涯好好畫上句點,而非驚嘆或破折號。
    
        現在的他,除了帶球隊練球的時間之外,會負責孩子起床的打理工作、帶他們上課。問及他會覺得照顧小孩很困難嗎?他笑說:「因為自己很喜歡小孩,所以不覺得困難,孩子也很黏他。」
    
        除了透過信仰實踐親子教育,陳峰民引述日本野村克也「棒球是個失敗的運動」的論述,他說,對打擊者而言,打擊率突破3成是不易的,在球場失敗機率是在7成以上,所以棒球是種需不斷面對挫折與失敗的運動。
   
        而我們的教育經常教孩子怎麼追求成功,卻忘了人生成功的時間其實短暫,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面對挫折或困難,他以此來提醒自己,並教育他的2個孩子與球隊的大孩子們。

尊重所愛  認真看待每場球賽


        每次賽前都會帶著球員祈禱(有照片),他告訴孩子們:「教練和你們的信仰不一樣,但我會祈求上帝,讓你們比賽順利平安。」他教球員打球,但告訴他們球賽的目的不在於贏球。
    
        他說:「我也可以為了讓他們場場得奪冠,而私心地只讓某些球員上場,但為了讓每個球員都有上場的經驗,得有些取捨。」小時候打一場球只為了開心,而長大後卻為了贏一場球而忘了感受過程的樂趣。陳峰民認為,球賽跟生命一樣,重要的是過程學到了什麼,以及對打棒球的態度。熱愛棒球這項運動,應要尊重且認真看待它。
    
        平日協助峰民訓練球員,也擔任攝影師的郭佑民:「球員們對陳峰民很崇拜。練球時他是個教練,球員們尊重他;離開球場,他們又像好朋友。」崇明國中還沒有專屬棒球場時,去外借球場,陳峰民常自己親自耙球場,郭佑民說他也很樂意跟著峰民做這件事,因為他們覺得,幫孩子做了這些事,可以讓孩子們多點時間練習。 

蛻變之後 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


                對於〈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特別有感的陳峰民,其實從他成長的路上不難發現祈禱文中的某些特質:堅強不屈、勇敢行動力、認識自己、誠實的失敗卻不氣餒、勝利時謙遜溫和、單純、坦率……。在這個屬於父親的月份,祈禱文也特別是許多為人父母對子女們的期勉。他並分享最喜歡的經文〈以賽亞書〉40:31,照應自己生命現階段的信念,如《聖經》裡要我們做個如鷹般的基督徒,像老鷹40歲的時候,爪子與嘴變鈍無法獵食,羽毛過於豐厚不再能任意翱翔,牠必須要飛到許多動物無法到達的懸崖峭壁上,不吃不喝150天,而後蛻變、重新得力如老鷹重生後展翅高飛。
   
                沉潛蛻變的陳峰民,在名為失敗的棒球運動中得勝生命,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又如詩歌〈如鷹展翅上騰Soar on Wings Like an Eagle所吟唱著:「神已聽見我的呼求,祂也明白我的渴望,放下重擔脫去一切纏累,恢復神造我的榮美形象……」



以賽亞書40:31

但是倚靠上主的人,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

他們會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不困倦。


購買雜誌:http://ppt.cc/fGBVE



2014年8月時兆月刊  ( 家庭與健康國際中文版 )
時兆文化 www.stpa.org


內容簡介
悅讀行旅Voyages in Joyful Reading

烈日紋身?抗曬大作戰
今年夏天高溫連連,尤其紫外線爆表的白日,在大太陽下15分鐘就可能曬傷。紫外線的傷害不僅是短期曬黑、曬傷,長期暴露於過量紫外線,恐致黑斑、老化,甚至是皮膚癌。而紫外線也是眼睛黃斑部病變的兇手之一,除了皮膚防曬,也千萬別忘了眼睛要防曬!


熊肯作 服務最肯做好事不落單

用最簡易的力量使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成立了社區產業「回收木」工坊。近期發展事項愈來愈多,景觀創意文化園區順利開張,創辦人熊英芝認為好事不落單,積極投身公益,造福更多的弱勢,而團隊的熱情與活力也如斯,不減反增,每個人看起來都好滿足、好快樂!

大稻埕的文藝復興 以新思維打造文創新活力
這個台北過去的商業中心,隨著市鎮發展東移而逐漸黯淡,曾經這個地名只出現在歷史課本,以及年節時分趕年貨時才會被提及。儘管近年幾次台北市長選舉,台北東西「軸線翻轉」的競選口號不絕於耳,不過走在政策之前,文創產業已悄悄進駐這個老舊聚落,讓大稻埕以另一種姿態問世。

06/健康的教會──克服教會發展的迷思(14)
12/時兆會客室──失敗逆襲 陳峰民沉潛得勝的棒球人生
18/新聞大耳朵──世界瞭望
22/新聞大耳朵──改寫紀錄的世足賽與國際政治
24/新聞大耳朵──忍不住的眼淚

屬靈補給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my bible friend(中英對照)──借來的斧頭
32/黑夜中的明星──受洗 
38/洞察,帶來經驗的突破(中)

幸福光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健康醫療──烈日紋身?抗曬大作戰
50/樂活人生──熊肯作 服務最肯做,好事不落單
56/樂活人生──大稻埕的文藝復興 以新思維打造文創新活力
62/生活法律──電磁紀錄的偽造文書罪
66/紙上讀書會──每一天,都是風格的練習 黑兔兔的開店圓夢提案

【發行區域】本月刊發行於全台各鄉鎮市、歐美、東南亞、香港、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

長期訂閱電話:0800-777-798  單本購買免運:PChome商店